安徽省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桐城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龙头企业---桐城市牯牛背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当地农户创办,结合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取得较好成效。日前,桐城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该社以“三变”改革促进林业“四转”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并进行总结推广。
林业肩负着产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双重使命,既要寻求经济效益,又要守护青山绿林。近年来,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运营机制,探索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进一步盘活林业资源,激发农村活力,实现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木增绿”的共赢效果。截至2016年底,该合作社总资产达4500万元,全年销售收入535万元,利润85万元,357户社员每户分红2380元。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安徽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成立组织,转变身份,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
2011年,范岗镇挂镇村11户农民改变单独生产方式,共同成立桐城市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主要从事油茶、瓜蒌、水芹等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加工、销售。本着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合作社广泛吸纳周边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设备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途径,为社员发放股权证,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目前已有357户农民入股。全体社员通过入股转变身份,成为享受利润分红的股东,还可以参与种植、维护、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人均年工资收入近2万元,逐步形成人人受益、家家分红的致富效应。
盘活资源,聚集资金,由粗放投入转向集约管理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积极引导周边农户转变传统观念,参与“三变”改革,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大力发展规模经营。资源变资产方面,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并实行保底分红,所得不低于土地原本租金,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其中有2个村集体以300亩林场入股;对不愿意入股的农户,合作社通过支付租金形式流转土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除耕地、林地外,农业机械、仓储设施等闲置资产也可以评估作价,折算成一定金额入股,参与日常生产经营。资金变股金方面,2011年,合作社在成立之初,以每股5000元的价格对外发行股权,将分散的资金聚集成共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购买苗木、设备机械、采摘销售、人员工资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水平。由于经济效益好,分红收益高,周边农户争相购买股权,2016年每股股价已增值到9000元。为提高群众积极性和参与度,合作社还创新入股方式,对无资源无资金的农户实行技术入股,凡是合作社需要的种植技术、驾驶技术、生产管理经验等,都可以量化成股本,确保人尽其才,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强化带动,加强培训,由传统生产转向现代模式
产业支撑是“三变”改革的关键。合作社始终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依托牯牛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公司在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优势,积极发展油茶籽、瓜蒌籽精深加工,成立“六合源”电子商务中心,发展线上线下销售,并与公司签订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合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经营成本。目前,依托公司生产的“牯牛背”牌茶油已获有机食品认证、瓜蒌籽已获“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还把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作为发展重点,不断加大科技研发,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油茶深加工技术,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研发功能性食用油。同时先后7次聘请农业专家到基地举办讲座,面对面传授实用技术和信息知识,6次组织社员到外地种植基地参观考察,学习油茶、牡丹、瓜蒌种植技术,累计培训社员500多人次。目前,合作社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建成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6300亩、瓜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350亩,同时林下套种油用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1500亩、山核桃生产基地1000亩、绿化苗木基地200亩,林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制度,完善监督,由自担风险转向风险共担
针对“三变”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资金安全、经营亏损等各种风险,合作社科学防范、谨慎对待,最大限度保护广大股东利益。一是建立监督机制。成立合作社监事会,设1名监事长、3名监事,负责监督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审核监察工作,重大事项决议须经监事会同意方能生效,监事会向理事会提出工作质询和意见后,理事会必须在5日内作出答复。二是完善财会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明确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且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财会人员。根据财务规定,合作社每月5日定期公开财务情况,年终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接受全体股东审议讨论。三是强化信用保障。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和双方协商内容,合作社与社员依法签定入社协议书,约定双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合同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违反协议内容的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下一步,兴农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在“三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行,充分利用有利要素,不断释放发展活力。一是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基地经营水平,努力实现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针对老人、孕妇、儿童等不同群体,研发生产不同类型的食用茶油,不断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三是争取金融支持,积极向政府争取金融配套政策,畅通金融“血脉”,撬动更多资金注入;四是促进三产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生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