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及时拨付预算资金,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这是李克强总理在3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当前重要工作所作的部署,这进一步释放出通过“稳增长”来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明确信号。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2014年前两个月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消息,2月单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从1月的增长7.6%逆转为下降18.1%,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增速;贸易逆差229.8亿美元,为2012年3月以来最大。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处长付兵涛分析称,数据说明今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以来欧美经济处于持续复苏通道,意味着欧美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在弱化。
同样的还有连续24个月负增长的PPI,2月份跌幅又扩大了0.4个百分点。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对记者表示,PPI进入新一轮下降周期再次说明,目前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当前实体经济仍处于收缩阶段,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正给工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全面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8.6%,创2009年4月以来新低。投资方面,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9%,创2002年12月以来新低。消费方面,1至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也呈回落态势。
“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如果把握不好,或者出现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就有滑出合理区间的可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如是说。
刘树成认为,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在近几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过程中,经济运行具有下滑惯性;第二,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两大化解任务: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一些重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将对信贷的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带来下行的压力;第三,全国多数省份纷纷下调了2014年GDP增长预期目标,这一方有利于各地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和提高质量与效益上来,但另一方面也对全国GDP增速的下滑产生压力;第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多种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出厂价格处于通缩状态,盈利艰难,市场未来预期不佳。
简政放权成突破口
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3年工作时指出: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
据统计,2013年以来,国家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在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进一步简政放权是重要的一项部署,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根据要求,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对此解读称,简政放权是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推手,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变革。由于原先易改的部分都改得差不多了,新一届政府面对的审批事项的改革,实际上都是“硬骨头”。因此本届政府简政放权每走一步的难度、力度、含金量都比较大。
改革助力稳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重大挑战,稳增长政策迫在眉睫。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虽然规划中,重点着墨的是人的城镇化,但围绕着人的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作。这在专家们看来,也可视为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开端。
此外,发改委公告称有5条铁路线路建设项目获批,总投资额约1424亿元。对于这一动作,也多被市场人士解读为在一季度经济有下行风险的状况下,向市场释放稳定预期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改革和稳增长之间求平衡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一般来讲,短期内,改革难免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化解产能过剩为例,国有企业破产,会增加银行坏账、导致投资下滑,进而对短期内经济平稳产生一定压力。“但改革并不是不要增长,相反,改革需要平稳的增长环境作为保障。考虑到这点,有利于增长的改革可以先行,比如户籍改革以及城镇化改革。”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